- 豬病百科
-
仔豬白痢
仔豬黃白痢是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的合稱,是由大腸埃希氏菌引起的仔豬哺乳期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,是造成仔豬成活率低、影響生豬養殖經濟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,現將本病的流行特點,發病原因,癥狀和防治措施介紹如下:
1、流行特點
1.1 仔豬黃痢
主要發生在仔豬出生后七日齡內,初產母豬所產的仔豬發病率高,發病急,病死率高。
1.2 仔豬白痢
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,一般發生于10-30日齡的仔豬,尤以10-20日齡發病最多,也最為嚴重,1月齡以上則很少發生,本病發病率高,而死亡率相對低,發病率30%以上,死亡率5%以上.治愈的生長發育遲緩。
2、發病原因
2.1 母豬帶菌
大腸埃希氏菌系豬腸道的正常菌群,且多為有益菌,也有一定比例的致病菌,致病菌隨糞便排出體外,在圈內環境及母豬體表成為傳染源,這是引起仔豬黃白痢的主要因素。
2.2 仔豬的生理特點
剛出生的仔豬胃腺發育不完善,分泌胃酸的能力差,對致病菌的抑制和殺滅能力極弱,使得感染的致病菌在腸道快速的大量繁殖,造成消化機能紊亂,從而引發仔豬黃痢、白痢等腹瀉性疾病。
2.3 環境因素
仔豬從母體內出生到體外,環境突變,自身調節機能不完善,加之很多因素的變化,如氣溫變化,陰雨潮濕,奶質差、衛生狀況差,均可誘發。
2.4 營養因素
母乳質量差,仔豬營養不足體質差,導致抵抗能力下降而促使本病發生。
3、臨床癥狀
3.1仔豬黃痢
臨床特征為拉腥臭黃色糊狀稀糞,內有凝乳小片,肛門松弛,捕捉時肛門冒出稀糞,精神沉郁,食欲下降,迅速脫水,消瘦,衰竭死亡。剖解常見頸、腹部皮下水腫,腸道膨脹,含有黃色糊狀內容物及氣體,腸黏膜卡他性炎癥變化,腸系膜有彌漫性小出血點。
3.2仔豬白痢
臨床特征為腹瀉突然,糞便呈乳白色,淺黃色或綠黃色,糊狀,有特殊的腥臭味,有時糞便很稀,帶有血絲,排糞次數增多,嚴重時排糞失禁或脫肛。發病仔豬被毛粗亂,怕冷。呼吸加快,離群獨處,精神沉郁,食欲不振,最終因極度衰竭而死亡。剖解病變,外表蒼白消瘦。脫水嚴重,腸壁薄失去彈性,腸黏膜充血,腸內容物增多,呈水樣。
4、防治措施
4.1強化飼養管理,搞好環境衛生。豬舍飼養密度不宜過高,注意仔豬保溫。母豬進產房前用圣碘沐浴,產床及環境用圣碘消毒。母豬飼料1000斤添加倍能佳500g、聯毒克600g、聯大林可霉素1000g。
4.2 做好免疫接種。免疫接種可明顯降低仔豬黃白痢的發病比例和死亡率。用仔豬大腸桿菌三價苗在母豬產前20天肌肉注射2頭份。
4.3 及時藥物治療。母仔同治,母豬飼料添加倍能佳、聯毒克、硫酸黏菌素、多西環素;仔豬口服倍能佳、聯毒克、硫酸黏菌素合劑;同時防脫水、防酸中毒和心力衰竭,在發病期間,飲水中添加0.1%高錳酸鉀,0.9補液鹽和多維電解質。